中山日刊|胡长春的缝纫机博物馆和一座书库

2023-06-27


今年,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在胡长春的产业园门前拍照,他的产业园正为游人所吸引,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缝纫机博物馆、露营体验地、特色墙绘、别具一格的咖啡厅,在中山火炬开发区逸仙路16号,一个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文旅工创园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缝纫机博物馆内有600台各式缝纫机,包括工用、家用各种各样用途。年份从1850年至今都有。(摄影|余兆宇)

游人被他产业园里呈现出的各种杂糅的文化所吸引,那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东方与西方,经纬分明,却又盘根错节纠缠在一起。在胡长春的工业园里,他拥有8万件藏品,包括各种老书籍、老证件、自行车、摩托车、缝纫机、放映机、显微镜、电话机、照相机、留声机、手提电脑等等藏品,同时,工业园里还有与众不同的咖啡厅、酒吧、博物馆,当然,还有他的主业——户外用品制造工厂。

胡长春,用了这么多力气,他到底想给世人展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尝试一种新的商业形态

胡长春的主业是户外旅行包研发生产,他是梅州客家人,早年做过英语老师。

他从事过很多行业,大多与制造业相关。如今他做的是户外旅行的产品,他经营的中山市百思途旅行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旅游用品、户外用品、防水包、水袋、TPU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先后研发出一系列行业领先的产品,取得了国内外60多项专利及多种知识产权,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广东省创新发展示范企业等荣誉。

在他工业园里的一栋楼里有专门的生产线。同所有生产线上的制造业一样,大楼里的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工人们沉默地坐在自己的工作点,手头上堆着等待完成的半成品。


胡长春在给客人介绍缝纫机的发展历史。(摄影|余兆宇)


胡长春的书籍收藏仓库。(摄影|余兆宇)

为了让工作区也融入他的构想,他请设计师在工作区画满了图画以及表达某种信息的文字。涂鸦也充分体现了融合的价值观。比如墙上涂着一个背着包睁着大眼的漫画风格的女郎,另一边墙面上又有革命者形象的壁画。又比如他用印在墙上的文字表达他对于世界的看法,“竞争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为了创造不同的价值”“打开不同的市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坚守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

他通过这样的展示来传达他的一种观念—―长期从事制造业的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现在做单一的产业,除非像芯片之类的高科技创新类产品能在行业一直能够领跑。如果领跑不到前面,那就要另辟蹊径。他得出的结论就是,做综合性的立体商业空间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发展。

他把这种新的业态称之为:以制造业为主体多元化立体化的商业形态,目的在于突破工业、制造业的局限。

“动态缝纫机博物馆”

五年前,胡长春开始有意识地收藏与自己产业相关的工业老物件。因为自己从事的行业与户外旅行有关,他从收藏缝纫机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走进他的缝纫机收藏展厅,可以说被他琳琅满目的老式缝纫机所叹服,他收藏的老式缝纫机实在太多,每一台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当然,如果你想听他讲述收藏的故事,他可以如数家珍地给你一一讲述。

他的藏品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的老式缝纫机,最古老的一台是19世纪40年代的。很多藏品都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制造的。他放到办公室的一台是他最喜爱的,是上海的一位朋友出让给他的。这台缝纫机拥有一个比寻常要大的转盘,一个厚实的底座,其造型轻盈美观、精致养眼。这台产自美国的收藏品,它传递出了很多信息,例如当年的缝纫机制造业已经非常完备,而且还申请了专利。他表示以后要把这台藏品放大一万倍,做成一个摩天轮,这样就变成了另一种美的形态,并且人人都可以去欣赏和走近。

一位德国工程师看了他的众多收藏品之后非常兴奋,于是决定把他奶奶的缝纫机赠送给他,让它带着他们家族的历史留在中国。

胡长春说他收藏缝纫机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动态缝纫机博物馆”,它不是一个死的博物馆,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博物馆,因为他们的创意开发赋予了老物件新的生命。

到目前为止,他收藏的各类大大小小的工业品已有数千件之多,受目前厂区场地所限,大部分都藏在仓库里。

一座关于记忆的仓库

胡长春所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收藏与工业制造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存放在一栋楼的专门书库里,藏品达到了8万件。

打开他的书库,你不得不叹服,就像打开了一座关于记忆的仓库。里面有很多来自于欧美的原版书、插画、刊物,也有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出版物,有政治的、经济的、工业的、农业的、药理的出版物,他甚至收藏了很多关于中山历史的报刊、书籍、信件、证件。

他展示了1900年版本的外国人对当时中国时局的书《龙的危机》,一本出版于1925年指导民众生产棉花的书, 一本出版于1948年的有关东北经济的书。他强调说,不懂得过去,就很难更好地展望未来。这就是我们要不断回望过去的原因。

这些收藏的书籍,和他所有的藏品一样,都为着一个使命而来,他有一个宏伟的计划——那就是做强制造企业的同时,将收藏的工业品开办工业博览馆,打造“中国智造+产业生态园”模式,实现产游结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他看来,工业博览馆一定要以制造业为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民营工业博览馆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长久。他谋划的新型产业生态园将是一个集生产智造、文化艺术、科技旅游、学习交流、品牌效应、户外休闲为一体,以现有的产业链为基础,以专业户外旅行用品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线,展开工业旅游、科技博览等主题活动,实现“产研销游”一体化。

他要全力挣脱来自于工业、制造业的“物”的局限,创造一个美丽新世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说:“大概是这样的,好像这台缝纫机,它整个造型安安静静的,很漂亮、很安静,怎么看都舒服,你看着它,就感觉自己跟它一样安静,一样有生命力。”


园区各处有雕塑点缀。(摄影|余兆宇)


收集的旧文书资料。(摄影|余兆宇)


园区处处是怀旧气息。(摄影|余兆宇)


这辆针车是美国胜家真皮缝合平线车,1920年左右出产的。(摄影|余兆宇)


一台老式留声机。(摄影|余兆宇)


这是胡长春公司用过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业钻床,“退役”后改为咖啡吧台。(摄影|余兆宇)


胡长春收藏的老物件还包括不少文书资料。这是一张1943年中山县的老师聘任证书。(摄影|余兆宇)



阅读3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