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中山百年工业史的细节

2023-06-03

资深媒体人谭华健新作《中山工业简史》发布,专家学者、亲历者一起“追光”

3月10日,中山日报资深媒体人谭华健的《中山工业简史》新书发布暨“追光百年工业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分享会活动在中山火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7楼报告厅举行,历史学博士、教授胡波,中山火炬开发区原党委副书记葛志斌与作者谭华健本人一同回顾了中山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此著作面世的价值和意义。

本报记者 杨彦华

带着问题意识写历史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元维社表示,《中山工业简史》契合了产业、教育双向赋能的时代要求,为教师们研究中山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现实案例。

胡波分享了自己写作《中山简史》的得体会,写文章也要有问题意识,做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写书的时候,我们也要有问题意识。无论他写《中山简史》,还是谭华健写《中山工业简史》都是如此。

胡波认为,写简史是一性非常困难的事。困难体现在哪里? 他拿《中山简史》来说,第一,中山过去有的历史资料比较少。第二,近代史难写,为什么古代史难写? 古代少材料。没有可以参考的东西,不好写。而近代史,太多资料,难以取舍。第三,太多人知道和熟悉的事情,也是很难写出彩的。

填补中山工业史研究空白

谈到谭华健的《中山工业简史》,胡波说此书填补了中山工业史的研究空白.

第一他梳理了工业百年的脉络。梳理了100年中山工业发展的历程,从近代写到当代,为后来的研究者打下了基础。

第二,他经手的材料很多都是访谈的材料。他亲身经历了一些企业的转制过程,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包括了工业的政策、工业的调整、工业转变、工业升级等等。作为一线的记者,他给大家留下了非常多的材料,也提供了一些线索。搞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一手材料,踏实的一手材料。昨天、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就是历史,所以记者身份的观察和思考,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讲非常重要。

过去那些历史最缺的是细节,文献见文不见人,差不多都是干巴巴的文件、一些冷冰冰的数据,看不到人的气息和温度。但作为一个记者,他面对着企业,面对工业,他站在思想的第一线,面向亲身经历的企业家,那么他提供的材料就为研究提供了很多细节。

第三,他提供一个新的写法和思考。中山工业一波波走过来,100年的历史,他把它分成了几个阶段,尽管这个阶段还可以讨论,但是他是第一个把它分成了不同的阶段,梳理出了脉络,提供一个新的写法和思考。

观察中山工业这样一个历史历程,从哪个角度看,站在高屋建的桥上看,还是从桥下往上看,或者是平看,他的写作里面几个维度都有。他把中山的工业放到整个世界的工业,包括中国的工业发展来看,把中山的工业发展跟党委政府的政策结合在一起,这两个视角都非常重要。一个是大气候,一个是小环境,大气候和小环境相回结合一起来写,让我们看到中山工业发展的逻辑。

总之,谭华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书写、表达的方式。

顺藤摸出各种“瓜”

说起中山工业史,葛志斌娓娓道来,他是中山工业史发展的见证人。

他称遭华健的书让他想起很多往事,回亿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从1974年开始,整整18年时间在拖拉机厂工作,一开始当工人,后来做到了厂长兼党委书记。1992年他调到火炬开发区,是开发区的拓荒者之一。

他好几次去日本考察,每一次考察都给他带来巨大的震撼。第一次是1987年去日本学习,他被日本的现代化生活震惊了,省吃俭用从日本带回彩色电视机。后来他去考察日本的汽车生产工艺,中山曾经准备发展汽车制造业的,他们想办法弄回来两辆铃木汽车进行研究。后来由于计划经济,汽车制造给了别的市,对此,他一直"耿耿于怀 。再后来他去日本考察数控技术。数控技术也就是后来的数字化,日本通过数控技术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他感慨地说,搞高科技是很痛苦的,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资金的投入,以及资本市场的投入。

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大家要扎扎实实地把基础打好,不要急。

最后,他戏谑道,通过谭华健的《中山工业简史》,可以顺腾摸出各种瓜,有大瓜,有小瓜,当然也有歪瓜裂枣,他强调,只有继续发挥中山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实干精神,才能在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勇立潮头。




阅读3
分享
写评论...